从“接近问题”到“接近读者”:中国本土经济(4)
孙冶方在书中的《流通篇》认为,企业不再是只具有技术独立性的车间,而是经济上亦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,扩大自主权,“由于相互间进行交换的千千万万个企业都是独立核算的企业,所以它们的产品交换,必须是等价交换”。这与薛暮桥关于国营经济与集体经济改革的看法,内在逻辑是一致的。然而,他在实际论证过程中却一直碰壁。他用“价值”这一范畴推动经济体系重建,可“价值”是来源于另外一种社会经济形态,有基于货币体系的商品生产、交换和消费,也即商品经济。在当时,如果要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“价值”,稍不留意就可能“犯错”。他在边界内无数次徘徊,一旦踏入禁区,又掉头无功而返,而这是他最终并未完稿的根本原因。
除了正式版本,《卖桔者言》还有许多手抄本、打印本、复印本。在内地简体版以前、在简体版没有再版后,朋友或同学之间彼此借阅《卖桔者言》都是一种读书风尚。经济学家周其仁在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》(2004年初版,此处引用自2021年再版)一书中就曾回忆,他1985年从北京一位朋友“私印”的《卖桔者言》那里知道张五常其人,并首次了解到他的产权与合约理论。
薛暮桥和孙冶方都主张扩大国有企业经营的自主权,让国有企业之间的生产、交换符合价值规律,同时竭力说明这与既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框架并不冲突。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。随后,让人怎么也没有预料到的是,从1985年左右起,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等十分边缘的经济形式反而创造出市场化环境,成为经济增长奇迹的一种关键力量。无奈,此时出版的《社会主义经济论稿》已经与经济改革现实产生了距离,无法再现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》那样的出版景象。如果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》在1985年以后出版,或许也不大可能出现“印数一千万”的结果。当然了,这并不意味着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》的出版意义完全是由时间节点塑造的,薛暮桥已经在那个年代无限接近了经济问题,拓展了论述商品经济的空间,他和孙冶方、于光远、卓炯等一批经济学家的艰难探索,还有他们做学问遇到问题不回避的坦诚、审慎,都成为无可比拟的精神遗产。
2007年还涌现了另一本百万级销量的经济学畅销书,它的书名可能是所有本土经济学畅销书中流传度最广的——这就是《货币战争》。初印是2007年6月,到11月,中信出版社已经重印第13次,平均下来,不到半个月即加印一次。编著作者宋鸿兵成为名噪一时的金融史作家。
薛暮桥也遇到同样的“价值”论证困境。1986年,第10期《经济研究》杂志刊登了薛暮桥写的《<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>修订版日译本跋》,他提到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》在论述价值规律上的挫折:“本书的一个缺点是过分强调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,忽视有必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。书中较多强调的是计划价格必须符合价值和供应关系,而对于许多商品价格应让市场自发调节则没有展开阐述。”
破土而出
再说回本土经济学畅销书。2007年1月,财经作家吴晓波的《激荡三十年》上册出版(中信出版社、浙江人民出版社),次年下册、合订本出版。《激荡三十年》通过文学式语言回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,刻画人物的心理、情绪和选择,这让当年的读者看到一种不一样的经济发展史写法。而其写作的主观性也受到一些争议。《激荡三十年》很快成为印数上百万的畅销书,在2009年由《长江商报》《成都商报》联合发布的“中国作家富豪榜”中,吴晓波以75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于第5名,高于韩寒、于丹等当年的畅销书作家。
不再可能有印数神话了。
在《卖桔者言》出版之后五年间,并没有发行数万的经济学畅销书出现。值得一提的是《论竞争性市场体制》(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),这是吴敬琏和刘吉瑞的对话集,在市场经济改革失败论泛起的时候主张“除了改革,我们别无选择”,阐释了市场改革的必要性、紧迫性,虽然印数比不上其他年代的畅销书——1991年12月初版六千本,1992年4月重印五千余本——却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。1992年10月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。同年12月,《论竞争性市场体制》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等有关部门的评委会授予“中国图书奖”一等奖,评委会认为它为“目标模式的舆论准备作出了历史性贡献”
文章来源:《中国经济问题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jjwt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8/1953.html